古老的汉字线条,勾勒中华文明的源流。古文字学研究对于追溯汉字源头,探寻文化根脉有着重要作用。3月14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少轩做客南京大学博物馆“跟着教授看展览”活动,以“二源际会贯中西——南京大学的古文字学传统”为主题,沿历史足迹讲述南京大学古文字学传统,介绍“南京大学藏近现代名人书画手迹展”的藏品风采。
“南京大学古文字学传统与校史有着密切联系。”程少轩介绍,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古文字学背景和甲骨文研究传统,一百多年来,许多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先后执教南京大学文学院,著述甚夥,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南京大学“二源”之一的三江师范学堂在筹备阶段时,参与筹建的人中有一部分对传统金石学有着深入研究。负责学堂筹建事宜的缪荃孙精于文献目录学,同时也是书法家、金石学家。缪荃孙曾广泛搜求金石拓片,或请人代购,或亲自摹拓。他在乾明广福禅寺的瓦砾堆中寻到了因战火毁坏的《南宋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尊号碑》碑石十余块,当即请人一一拓下,从而保存了源于江阴的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程少轩介绍,缪荃孙竭数十余年财力、精力收藏大量拓本,历时3年多编撰而成《艺风堂金石文字目》,成为重要的版本目录学书籍。
李瑞清题写“两江师范学堂”校名
三江师范学堂在正式招生两年后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类于如今的校长一职。他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流传至今,吕凤子、胡小石、张大千等艺术大师皆出其门下。程少轩介绍,李瑞清开创金石书派,对商周、秦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正在展出的南京大学藏近现代名人书画手迹展里,李瑞清的一幅‘寄身石之直,表德玉无疵’楷书五言联是参展藏品之一。”&n
sp;
小克鼎
南京大学“二源”的另一源头是指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作为创始人的加拿大人福开森是一位顶尖的文物鉴藏家,精通中国传统金石学。“他向学校捐赠文物小克鼎,成为南京大学‘镇校之宝’之一。”小克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鼎内壁八行72字铭文,记载了周天子任命膳夫克去执行整顿成周八师,同年克铸造了祭祀先祖釐季的宝鼎,表示要每日虔诚地祭祀。
1927年,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公立学校合并,组建成一所中国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并于次年定名为中央大学,这也是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
柳诒徵书法作品
程少轩介绍,要论当时对古文字学科作出贡献的任教教授,柳诒徵是绕不开的一位。“柳诒徵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图书馆学家,对南京大学的学术风格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历史学院‘柳诒徵学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程少轩介绍,柳诒徵同时也是书法家,长于包括甲骨金文在内的各种书体,也收藏过一些甲骨。柳诒徵从清代刘鹗散出的甲骨中得了约200片甲骨,归中央大学所有。后来,柳诒徵其孙柳曾符对这批甲骨文钩摹文字及整块甲骨形状,撰成《劬堂藏甲》。其中尤见珍贵的是妇好甲骨,是研究殷商武丁时期政治军事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
《胡小石论文集三编》目录与《甲骨文例》书影
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时期,古文字学科得到了空前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胡小石在金陵大学首开甲骨文课程,并编撰第一部甲骨文教材《甲骨文例》,意义重大。”程少轩介绍,1924年,胡小石任金陵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主任,讲授甲骨文,这是南京大学设古文字学专门课程的开始。
商承祚著《长沙古物闻见记》
此外,商承祚、曾昭燏、游寿、高文、陈梦家、李孝定、周法高、张秉权、蒋维菘、于豪亮、赵诚等诸位名家学者也都秉承古文字学之传统,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这其中,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在金陵大学西迁途中见到市场流散大量战国楚墓出土文物,前往长沙近郊考察,历时4个月写下《长沙古物闻见记》;曾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是第一部以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对青铜器铭文,特别是族氏铭文进行研究的著作;师从胡小石的李孝定以60万字《甲骨文集释》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后又协助周法高编写《金文诂林附录》,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
南京大学的古文字学,发轫于晚清,兴盛于民国,经历沉寂又复苏于改革开放。2020年,随着“强基计划”的开展,南京大学首次迎来古文字专业本科生,成为南雍学术传承的薪火。基于百廿年学术底蕴,校博物馆的古文字学文物收藏也极为丰富。校博物馆现有甲骨收藏近600件,数量在当前国内收藏机构中排名前列,在高校中高居三甲。